湖南隆飛影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
聯(lián)系電話:18007367799 周老師
郵箱:1318274130@qq.com
地址:湖南省常德市洞庭大道3150號
作者:周星林
孫開華(1840—1893),字亮清,號庚堂,湖南慈利人,1856年以武童身份投入湘軍鮑超部,膽識過人;英勇善戰(zhàn),累立軍功,官至福建陸路提督一品大員。在其戎馬一生中,最大的亮點(diǎn)是先后兩次參與了晚清處理“臺海危機(jī)”事件。第一次是1876年日本借口琉球人在臺灣南部瑯嶠遇害,派軍3 000進(jìn)駐臺灣,企圖長期占領(lǐng)臺灣。為解決危機(jī),朝廷一面派出欽差大臣沈葆楨赴臺全權(quán)交涉,一面增兵臺灣及廈門,孫開華曾率領(lǐng)“擢?jiǎng)贍I”駐守廈門塔頭,在各方努力下,最終迫使日本從臺灣撤軍。第二次是1883年法國為了爭奪對越南宗主國地位悍然發(fā)動“中法戰(zhàn)爭”,次年組建遠(yuǎn)東艦隊(duì)侵略我東南沿海,并取得馬尾海戰(zhàn)勝利。10月,當(dāng)他們趾高氣揚(yáng)地向臺北門戶滬尾港發(fā)起進(jìn)攻時(shí),孫開華率領(lǐng)守軍予以頑強(qiáng)抵抗,取得了晚清難得的一次海防戰(zhàn)役的勝利——滬尾大捷。至今,臺北地區(qū)流傳著“西仔反”的傳說,歌頌孫開華這位保臺民族英雄。
對于這位晚清民族英雄,由于歷史的原因,學(xué)界很少有人談及。本文依據(jù)相關(guān)歷史文獻(xiàn)、梳理《孫氏族譜》等民間資料,對孫氏家族進(jìn)行相關(guān)社會調(diào)查,試圖對孫開華的家世做一粗淺探討,便于同人展開更加深入的研究。
一、孫氏家族源流考
孫開華祖輩來自何處?在1999年湖南省桃源縣、慈利縣孫氏家族第三次編撰的《孫氏族譜》中《孫氏姓氏考》一文這樣記述:“而我孫氏,主要來源有三支。一支源為姬姓分支,周文王之后,因?yàn)楣踊輰O品德高尚,后人為了紀(jì)念他,便以其字為姓;一支源為羋姓分支,楚王蚡冒之后,因?yàn)榱钜鼘O叔敖為政清廉,政績卓著,后人以其字為姓;一支源為圭(實(shí)為媯——引者注)姓分支,齊田完之后,因?yàn)樘飼<倚l(wèi)國,戰(zhàn)功顯赫,齊景公賜田書姓‘孫’并賜樂安為邑。”①至于本支孫氏家族到底源自哪支,作者沒有給出明確答案。
不過,我們可以從孫開華所在孫氏家族三次修定的族譜中探明其來源。該支孫氏自遷湖南以來,進(jìn)行了三次修譜活動,分別是光緒九年(1883)、民國二十二年(1933)和1999年。這三次修撰的《孫氏族譜》中都赫然標(biāo)明其堂號為樂安堂。也就是說,孫開華的始祖源自田書,亦稱孫書。孫書,又稱陳書、田書,其先祖胡公滿媯姓陳氏,后來,其五世祖媯完改田氏,之后因其伐莒有功,齊景公封田書于樂安,古城在今山東省廣饒縣,并賜姓孫氏,字子占,他是田桓子(田無宇)的第四子,樂安堂孫氏的得姓始祖。
起初,胡公滿因是舜的后裔,而被周武王封為陳國國君。陳國發(fā)生內(nèi)亂后,公子完(媯完,后改田完)投奔齊國,齊桓公任命他為工正。以故國為氏,稱為陳完(因上古陳、田同音,皆屬定母、真部、平聲,故《史記》又作田完)。一百多年后陳氏地位越來越顯赫。據(jù)《世本》記載,陳完的五世孫陳桓子無宇“生子占書”。《左傳·昭公十九年》記載的“孫書(子占)”,杜預(yù)注:“孫書,陳無宇之子子占也。”陳無宇之子自為陳氏,也即《哀公十一年》記載的陳僖子乞(陳桓子無宇之子)之弟陳書。陳書做了齊國的大夫,因?yàn)榉ボ煊泄?,被賜氏孫,是媯姓孫氏的始祖。春秋末期的軍事家、《孫子兵法》作者孫武,就是他的后代。《世本》又載,陳書生子良堅(jiān),“堅(jiān)子以王父字為氏”[1]頁碼,其后代亦有子占氏。
孫書伐莒有功,賜姓孫,其后連續(xù)二十二代為公卿。其后代名人有孫武、孫臏、孫策、孫權(quán)、孫堅(jiān)、孫思邈、孫星衍、孫中山、孫立人等,均為樂安堂孫氏。
毫無疑問,孫開華所在的孫氏家族,是一個(gè)名人輩出的望族。那么,他的祖先是從何而來的呢?
二、孫氏遷湘始祖世系考
孫開華的祖先來自何處?我們可以在《孫氏族譜》中找到答案。在光緒九年(1883)首修族譜中,第13代孫懋堂的《統(tǒng)一宗派考》、張養(yǎng)煉的《譜敘》等文章都有涉及。孫氏家族世居江西“千有余歲,未有二脈者也。迨元末,遭寇陳友諒建都武昌,久戰(zhàn)鄱陽,居其地者不勝其害,我先人流離奔走之各省、各府、各縣,或有往湖南常(德)郡桃(源)邑就地而處者有之,或有往別省別縣傳數(shù)代而來者有之”。
今天看來,遷湘孫氏基本以散居在湖南西北部的桃源、慈利、大庸(今張家界市永定區(qū))三縣為主,三縣雖然彼此相去不遠(yuǎn),但是在那個(gè)交通不便、信息閉塞的年代,隨著孫氏家族的人丁繁衍,各家、各房在給后代起名過程中出現(xiàn)了與“派行歌”相左的情況。在首修族譜前的道光二十二年年(1842),遷湘孫氏在其長房所在地桃源縣興安廠(今桃源縣馬鬃嶺鄉(xiāng)興安廠村)集資興建了孫氏祠堂,全族統(tǒng)計(jì)已有六房分支,其派行變化如下:“長房自‘世’字派下,將‘開’字改‘克’字;五房將‘其’字派下更改;六房將‘善’字從十三代以下同立新派,定為章程,未復(fù)合為一體。”桃源的孫氏將“萬大良世”改為“萬大余慶”。顯然,如此下去,遷湘孫氏家族派行就會出現(xiàn)紊亂,于是,在族中名望人士的組織下,就有了光緒九年的首修族譜。
在遷湘孫氏的六房中,孫開華支為第二房,其家族流變有專文記載:“我重九公世籍江西南昌府豐城縣鐵爐巷大栗樹社下,明皇年間移居荊南楚相名地,后葬江寧驛路旁孫家大墳山,栽有刺樹,碑志高大,一丈二尺。妣徐氏,生年八字:癸未、戊午、庚戌、壬午,與公合冢,生子四:德一、德二、德三、德四。德一公遷居辰州白陽坪,子孫繁衍。德二公遷慈邑九都望八里、踏田溪,至清失傳,又說徙陬市者是也。德三公亦居九都北坪孫家峪,后有吉玄公遷移桃邑,包家首轉(zhuǎn)移青華山,又有由桃而遷別縣者,是其裔也,均極鼎盛。乃德四公仍居九都小溪孫家刺,后移居桑園坪,生子二:添麟、添慶。麟生嘉政,政生文質(zhì)、文彬;彬生志華,華生吉祖,祖生永興、永瑞、永祥。祥公遷居桃邑孫家峪,子孫繁衍,閥閱世第;瑞公裔有遷洞溪、郝家溪等處者;興公后裔有移居五六二都失馬溪、黃花峪、柳林鋪。開華,字庚堂大人,誥授建威將軍,欽賜黃袍馬褂,賞戴花翎,‘福建陸路提督漳州鎮(zhèn)總兵擢勇巴圖魯’實(shí)屬一脈榮富鼎鐘?!?
三、孫開華祖輩世系考
孫道修是永祥公的后裔,也是光緒九年首修族譜時(shí)孫氏家族中的秀才(監(jiān)生),他在描繪重九公的后代時(shí),只關(guān)注了吉祖公之子孫永祥這支。而其長子孫永興、次子孫永瑞的情況則要從《孫氏族譜》第13卷中查找。
孫開華所在“重九公四房德四公裔”又稱“大二房桃源孫家峪、大庸桑園坪分支”,若以孫志華之子孫吉祖為第一代……孫宏易為第十一代,孫安佐之長子,孫開華的伯父,誥贈建威將軍,生于乾隆五十一年(1786)三月初十日,歿于道光二十八年(1848)四月十七日,葬道塘司;妣朱氏,誥贈一品夫人,生于乾隆五十三年(1788)四月初六日,歿于道光二十年(1840)七月十四日,葬同夫合墓,生子一:開榮,“系胞公宏瑞公子入嗣”⑦。孫宏瑞,孫安佐之次子,孫開華之父,誥贈建威將軍,生于乾隆五十六年(1791)四月十四日,歿于道光三十年(1850)十月十三日,葬上五都雞公翅,建有石人石馬墓,圖載列傳首;妣姜氏,誥贈一品夫人,生于嘉慶十五年(1810)十一月十五日,歿于同治元年(1862)九月初二日,葬同夫山同冢,生子三:開榮(出繼胞兄孫宏易為嗣)、開華、開富。
在上述世系中,有兩個(gè)人物值得一提,一位是第九世祖孫民英(1737—1828),孫開華的曾祖父(湘西北俗稱“老爺爺”),他是從九都遷至五都的始祖,也是整個(gè)《孫氏族譜》中最長壽的一位,享年91歲;另一位則是孫開華的父親孫宏瑞(1791—1850),孫宏瑞在不惑之年才娶進(jìn)比自己小19歲的姜氏,一連生了三個(gè)兒子:41歲生長子孫開榮,49歲生次子孫開華,52歲生三子孫開富。1850年孫宏瑞59歲時(shí)離開人世。
由于孫開華功名顯赫,皇帝賜予其父輩為“建威將軍”,并且世襲,澤及其曾祖父、祖父、伯父、父親,各位祖上的夫人一并誥贈“一品夫人”。
四、孫開華兄弟及其妻室考
以孫瓊瑜(字吉祖)為桑園坪孫氏第一代,到孫開華兄弟這一代,則為第十二代。孫開華的祖父孫安佐生了兩個(gè)兒子:孫宏易、孫宏瑞,前者是其伯父,后者是其父。孫開華有兄弟三人:開榮、開華、開富。
孫開榮,字明齊,雖為伯父之嗣子,實(shí)為孫開華之胞兄,行伍出身,“留閩補(bǔ)用將軍,誥授武功將軍”,生于道光十二年(1832),歿于光緒九年(1883)三月初二日,“葬上五都雞公翅左北風(fēng)岔下何家坡上,刻碑為志”。妣黎氏,生于道光二十年(1840)六月十九日,歿于同治十一年(1872)四月十六日,葬同夫山,生子一:道福。繼妣曾氏,誥封夫人,生于同治元年(1862)五月初二日,歿葬失考。副室錢氏,生于道光二十九年(1849)四月初五日,歿于同治六年(1867)十月十一日,葬雞公翅何家坡上。副室鄭氏,生于咸豐元年(1851)三月初七日,歿于光緒七年(1881)閏七月十四日,葬雞公翅何家坡上。
孫開富,孫開華之弟,行伍出身,“留閩補(bǔ)用副將,賞戴翎管帶擢?jiǎng)偾盃I,誥授武功將軍”,生于道光二十三年(1843)九月十五日,歿于光緒七年(1881)十二月初一日,“葬何家坡上刻碑為志”。妣李氏,誥封夫人,生于道光二十九年(1849)八月二十八日,歿于光緒九年(1883)十月二十七日,葬同夫山?!秾O氏族譜》上無后人記載。
孫開華,字亮清,號庚堂,“福建漳州總鎮(zhèn),升授福建全省陸路提督,擢勇巴圖魯,賞戴花翎,賞穿黃馬褂,督辦臺北防務(wù),幫辦臺灣軍務(wù),欽差大臣,御賜:獎(jiǎng)武銀牌、白玉翎管、白玉四喜扳指、白玉柄小刀、內(nèi)造大小荷包、火鐮、銀錢、銀錁、福字,世襲騎都尉、詔授福建陸路提督,誥授建威將軍,謚壯武”⑧。關(guān)于孫開華的生歿葬情況,1999年編修的《孫氏族譜》中漏記,我們在民國二十二年(1933)版的《孫氏族譜》查到記載:“生于道光庚子(1840)九月初十日,歿于光緒癸巳(1893)八月,由慈邑柳林鋪遷居長沙清塘灣。”⑦
孫開華之兄長孫開榮享年51歲,其弟孫開富享年38歲,他本人享年53歲,孫氏三兄弟平均壽命不足48歲,以今天的標(biāo)準(zhǔn)來看,這個(gè)年齡去世,可謂英年早逝,這與他們?nèi)竹R一生、長期在外征戰(zhàn)有關(guān)。
孫開華一生前后娶了14位夫人,具體如下:
原配范氏,誥封一品夫人,生于道光二十五年(1845)十二月十九日,歿于光緒十四年(1888)七月初四日,葬長沙縣清泰都二甲白沙橋,終年43歲。副室陳氏,馳贈恭人,生于道光二十年(1840)二月初一日,歿于同治六年(1867)四月二十七日,葬何家坡,病逝,終年27歲。副室崔氏,馳贈恭人,生于道光十九年(1839)三月二十三日,歿于同治四年(1865)四月十八日,失水而亡,年僅26歲。副室陳氏,馳贈恭人,生于道光二十八年(1848)八月初五日,歿葬失考。副室曹氏,誥封恭人,生于咸豐元年(1851)二月二十三日,歿葬失考;生子二:道義、道智。副室曾氏,誥封恭人,生于道光二十八年(1848)四月初一日,《孫氏族譜》記載“歿葬失考”,但是我們從其子孫道仁的回憶錄中查到,曾夫人逝于1895年,終年47歲;生子一:道仁。副室羅氏,馳贈恭人,生于道光二十六年(1846)十月二十九日,歿于光緒二年(1876)十一月二十九日,葬長沙縣錦秀都十甲,終年30歲。副室潘氏,生于咸豐九年(1859)五月初八日,歿葬失考;生子二:道禮、道信。副室王氏,生于同治八年(1869)五月二十六日,歿葬失考。副室廖氏,生于同治十年(1871)四月十五日,歿葬失考。副室蕭氏,生于同治十一年(1872)二月二十三日,歿葬失考。副室楊氏,生于光緒元年(1875)十一月十一日,歿葬失考。副室吳氏,生歿葬失考。
副室甘氏,孫開華的最后一位夫人,《孫氏族譜》上無生歿葬情況記載。我們在孫開華的家鄉(xiāng)慈利縣考察的時(shí)候,不少80歲以上的孫家老人回憶,對甘老夫人還有印象,其中一位老人說小時(shí)候冬天里還給老夫人“捂過腳”。老人們傳說甘老夫人只有16歲就跟了孫開華,基本上守了一輩子寡。據(jù)孫開華目前唯一健在的孫女孫克俊回憶,她少年時(shí)期在慈利老家見過三位老夫人,分別是蕭氏、吳氏和甘氏。前不久,我們在慈利縣柳林鋪孫氏后裔指引下,找到了甘老夫人的墓冢,隨著歲月的流逝,這個(gè)墓冢基本上變成了一塊平地,細(xì)心的孫家媳婦覃常盛老人在離墓冢一公里遠(yuǎn)的田間水渠旁,找到了甘老夫人的墓碑,雖然已經(jīng)殘缺,但是,主要文字尚能辨認(rèn)。甘氏生于光緒二年(1876)四月十四日,歿于民國二十五年(1936)冬月十八日,葬雞公翅,享年60歲。
(原文載《武陵學(xué)刊》2017年第二期,有刪減)